EN
新闻动态
丁真带火的故乡 武设师生持续助力
来源:原创文章|发布时间:2020-12-03|浏览人次:8468

两年坚守4000米高海拔高原  设计“仓央嘉措”博物馆

    本网讯(通讯员 肖佩璐)丁真火了,武设师生格外高兴。原来,尽管丁真的故乡理塘县与我校相隔千山万水,但早在两年前的首届G318公路文化产业峰会上,双方便结下不解之缘。

    去年6月开始,我校派遣设计小组进驻理塘,成为理塘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精准扶贫伙伴,为理塘文旅产业提供设计支援。在丁真和理塘一夜爆红之际,签下丁真的理塘县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冬冬向学校表示:“不能忘记我们理塘文旅的设计和物料基本上全是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师生做的!”

2019年6月,我校设计小组进驻理塘。

 

热干面和天空之城结缘

    “丁真可以算是我的同事!”我校艺术设计学院2019届毕业生陈伟鹏笑着说。事实上,陈伟鹏和他的团队近两年来一直在协助当地文旅集团,参与了整个理塘文旅产业项目的梳理。

    2018年12月,由上海爱驾传媒主办召开的G318公路文化产业峰会后,热干面和天空之城结缘。我校派出首支学生团队,驻扎在理塘县,开启了理塘文化旅游项目设计之旅。第一支队伍包括三位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一位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陈伟鹏就在其中。

设计扶贫小组在理塘考察合影。

小组成员陈伟鹏、朱锦松、刘莎莎(从左至右)在理塘进行设计。

    三个月的时间里,四名学子克服高原反应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用敬业的态度和专业的设计水准,完成了8个大项、181件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和改造工作:同学们充分融合当地文化,将理塘的自然风光、特有动物、人文习俗等元素化作一份份礼物,对当地特色文创产品进行包装设计;他们以藏地旧家具为装饰元素,集合现代设备,精心设计并实施了理塘游客服务中心的室内装修;规划设计了藏戏微博物馆的表演区和展示区;还设计了喜马拉雅之声微博物馆中播放转经脚步声、打乌朵声、马蹄声、诵经声等声音元素的展示墙和藏式乐器展区。

同学们设计的理塘宣传海报。

同学们设计的勒通古镇宣传手册(局部)。

同学们设计的理塘手提纸袋。

同学们改造设计的理塘游客服务中心。

同学们改造设计的藏戏微博物馆。

    其中理塘关键字公路海报,通过大幅照片与“心的高度”“彩虹之乡”“藏戏之声”等关键字简洁明了地表达理塘印象,并在G318公路沿线宣传。这些设计备受当地肯定,也因此受邀在去年第二届G318公路文化产业峰会进行了专题成果汇报展示。同时,我校还派出由成龙影视传媒学院鲍海铭老师带队的拍摄团队,对陈伟鹏团队的创业过程及当地的文旅产品进行了拍摄记录,对理塘及其文旅产品进行推广。目前,拍摄影片已入选成龙影视传媒学院微影基金项目。

同学们设计的公路海报(部分)。

2019年11月,王纯老师在G318公路文化产业峰会作设计扶贫工作报告。

 

他们坚持用设计赋能乡村振兴

    在丁真爆火之前,理塘县的IP是仓央嘉措,而家乡的仓央嘉措微型博物馆,也是丁真目前签约落定的工作地点。据了解,包括仓央嘉措博物馆、318旅行记忆博物馆、藏戏微博物馆、喜马拉雅之声微博物馆在内的当地一系列博物馆群的设计,背后都有我校学子们奉献的独特心力。

    去年6月,陈伟鹏毕业后选择从江汉平原奔赴川藏高原,他还带领了一个由我校毕业生组成的创业团队一同前往。理塘县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冬冬与创业团队签约,邀请团队全面参与理塘文旅产业项目的设计和宣传物料的制作。今年疫情期间,陈伟鹏团队也一直坚守在海拔4000米的理塘。不仅如此,为了让设计赋能乡村振兴,陈伟鹏团队不光探索如何丰富设计项目的文化多样性,还不断丰富设计项目的产业应用场景,参与发起了不少公益项目和公益行动。前不久,陈伟鹏团队在理塘参与发起了新的公益项目:妈妈树扶贫艺术空间,该项目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妮热”(汉语:羊毛被毯)进行再设计和生产、推广,同时为高原上的贫困妇女尤其是单亲妈妈提供就业平台。

今年,陈伟鹏在理塘开展“暖冬行动”公益活动。

    “我们的学生从城市走向乡村,既是一次产教融合实践,增加了设计服务产业的经验,而在学院全力保障下,理塘的设计活动始终保持着公益性、实践性、创新性,同时也始终保持着以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为目的人才培养综合要求。”产学研中心副主任谢曦临表示。

    这周末,一批由学校寄出的速食包装的热干面和一封书信会寄到陈伟鹏和丁真手上,“愿年轻的心永远纯真又热切,愿你们创造力无限,愿天空之城的未来无限。”未来,热干面和天空之城的故事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