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爱,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先后主持教科研项目5项、参与教科研项目9项,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2部。曾获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教学质量奖一等奖、二等奖。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如何打造“热气腾腾”的思政课,让思政课“活”起来,让思政课真正“走”到学生心里成了很多老师的“心魔”。郭永爱认为,老师不是跟机器打交道,而是和一群充满好奇心、渴望知识、追求真理的“大朋友”沟通交流。因此,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尤为重要。她主要运用“四模式”“四方法”创新课堂形式,凸显课堂的生动性、艺术性、学理性,使得学生多维度、全方位受到思想浸润、人生启迪、价值引领和道德涵育,学生学习热情“火”起来,取得了积极成效。
创新风尚,玩转课堂新模式
一是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纯线下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此,郭永爱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团队教师拍摄40个教学节段视频供学生线上学习。她们还依托“学习通”,进行签到、选人、随堂练习等,有效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二是中班上课与小班研学讨论深度融合。在思政课教学中,郭永爱实施“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在系统掌握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给定学生“小班研学讨论”主题展开讨论,通过辩论赛、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呈现,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三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结合学校艺术写生和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进社区、进田间地头等,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扩大思政教育“朋友圈”,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立鸿鹄志、做奋斗着,老师讲得走心,学生听得入心。四是基于专业的思政课“分众”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专属思政课,进行分众教学。如讲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结合信工学生专业特点,讨论科技进步对所学专业的影响,提出人工智能是否取代人类开展辩论,提出科技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境开展讨论,着力改变思政课教学中的同质化倾向,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启迪智慧,探索多元教学法
一是“热点播报”式——引入时代元素。在学生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郭永爱会结合学情情况,开展一周热点播报,让学生更加积极关注时事。热点播报内容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要求学生选择的热点应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和讨论当前发生的重要事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增强对时代的敏感性和责任感,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淄博烧烤爆火,学生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事件的本质、原因、影响及发展趋势。最后,郭永爱还会对学生的播报内容和分析角度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她还会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热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二是案例式——补充具体情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郭永爱认为案例的选取是关键。她会选择具有代表性、时效性且符合课程目标的典型案例,案例涵盖历史事件、社会现实、政策决策等多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揭示案例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如讲剩余价值的理论,引入“无人工厂”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是演讲式——实现情感共鸣。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郭永爱采用学生演讲式教学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演讲准备和展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情感共鸣。如选取中国梦我的梦,中国梦的哲学智慧,我为什么坚信共产主义理想终将实现等主题来组织学生演讲。
四是启发式——引导深入思考。郭永爱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如讲对立统一规律,提出“传统观念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二者只能择其一的单选题,经济要发展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你会如何选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提炼。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