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万艳君 邓佳 徐杨 朱琪琪 杨春颖)5月17日上午,“域见——武汉设计工程学院2023届毕业设计作品展”在学校藏龙美术馆开幕,主题“域见”寓意在域的范畴里,挥洒无尽的想象,徜徉人与自然之美。
出席展览开幕式的校内外领导、嘉宾合影。刘恒 摄
本次展览汇集了公共艺术学院、成龙影视传媒学院、时尚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和环境设计学院500多名毕业生的600余组优秀作品,涵括产品设计、服装设计、首饰设计、环境设计、场景设计、影像作品、装置艺术等多种设计类型。参展作品共同构成令人目不暇接的视觉冲击,展示了武设学子与时代同行,力求创新的精神面貌。
2023届毕业设计作品展现场。吴丽辉 苏黄可昕 高心雨 摄
“我相信人工智能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工程学院邓颖博同学的毕业作品《基于 OpenMV+Arduino 的物体识别分拣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是一款应用场景非常广泛的智能分拣装置。装置将智能识别技术与舵机技术相结合,实现快速分拣不同物品的功能。据作品指导老师吴琼飞介绍,这套装置使用了OPENMV摄像头实时捕获、分析分拣平台画面,并通过IIC协议将分析结果传递至ARDUINO主控芯片,从而控制舵机倾斜完成分拣动作。“这项技术可以解决人工分拣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了满足不同使用场景,还设有色彩和AprilTag标签两种模式来实现精准分拣。”
《基于 OpenMV+Arduino 的物体识别分拣装置的设计与实现》分拣装置。
“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优化细节,争取将中国式浪漫完美地呈现给大家。”走进时尚设计学院展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同学林还的《司命》、李梦星的《渔家少年》等《屈原》系列服装设计作品尽显清雅之气。据两位同学介绍,该系列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屈原的《九歌》《渔父》中的人物角色。同学们通过对著作的深度解读,围绕爱国精神和忠诚信仰等主题,精心设计了18套古典服装造型。每一套服装的袖口、领口和腰带处,都装饰了代表人物性格的刺绣和配饰,整体风格素雅大气。
《屈原》《司命》服装与服饰设计作品。
“武汉的黄鹤楼、鄂州的莲花山、潜江的小龙虾……”在公共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展台前,学生杨书婕表示,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各城市形象升级需求显著增加,“千城一面”问题日渐凸显。她设计的这组城市衍生文创产品,在突出武汉都市圈每个城市特色人文景观的同时,致力整合市圈融合文化融合发展、协同传播。“用‘山水城相连’的形式,整合9个城市的不同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我希望能用自己的设计赋能城市IP一体化,助力都市圈经济文化双增长。”
《武汉都市圈创研所》文创作品。
《江汉路天桥》是成龙影视传媒学院刘蒙等4名同学,制作的一组反映武汉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影视场景模型。“整个作品都是团队成员通力合作完成的,有的负责查找历史资料,有的负责建模和3d打印,有的负责上色和组装。”作品深度还原了九十年代江汉路步行街与中山大道交汇处繁华的商业街景。作品用线条勾勒出两栋已拆除的建筑与现存的两栋大楼产生强烈对比,烘托出武汉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时代氛围。“江汉路天桥作为江汉路的交通枢纽和当年的地标,见证了武汉近代发展历程,我们希望通过作品向城市建设者们致敬。”团队成员吕方硕说。
《江汉路天桥》影视场景模型。
虚拟数字美术馆空间设计、虚拟数字图书馆空间改造、教学楼室内空间改造、食堂室内空间改造、实习工厂室内空间设计、景观环境改造……在环境设计学院展区,一条名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数字校园》的视频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数字校园整合空间、艺术、媒体、技术与商业的视角,以传统美术难以表现和传播的视听觉艺术形态,拓展艺术创意空间。”团队成员郝天彬介绍,他们通过数字引擎等新兴科技手段,将被改造后的校园多角度呈现给现场观众,形成了“校园、人、数据”三者之间的双向多元交互通道。
《数字校园》虚拟空间设计作品。
“每一件作品都展现了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创新思路,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了同学们对创作的热情和对艺术的追求。”开幕式上,校长龚少平对本届展览给予高度评价。他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次展览收获知识和信心,将获得的宝贵经验和成果带入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江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