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 江淼)武汉,不仅是一座江城也是一个拥有包括11座跨江大桥,近百座各类桥梁的“桥都”,却少有关于这些桥梁的文化产品。近日,在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举办的2019年湖北省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评选比赛上,我校艺术设计学院毕业生项敏、楼宁在导师王纯的指导下,用一组《QIAO 武汉》文创作品填补了这一空白,充当了武汉最好的桥文化讲解员,也为母校捧回了2019年湖北省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评选特等奖。在这项比赛中,我校选送的另外两组作品《疯狂与忧伤》、《纸女》分获二、三等奖,王纯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QIAO 武汉》获2019湖北省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评选特等奖。
武汉人用桥梁将城市的经济、文化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桥梁产业链和颇具特色的大桥文化,桥梁在这里不单是通行的建筑,更是武汉历史文化的见证。
“虽然很多武汉市民都知道武汉有长江大桥、长江二桥、天兴洲大桥、鹦鹉洲大桥等等,但是他们对自己每天看到的,每天通行的这些桥梁却完全不了解。所以,在选择设计题材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要设计一组既能科普桥梁知识,又能展现桥梁之美的作品。” 楼宁和项敏回忆当初她们一同到江滩游玩,远远看到江面上的武汉长江二桥,只觉得这座桥的外观非常漂亮,但不知道桥上那一排排斜拉索是什么,也不知道大桥的名字,更不知道这座桥的历史。好奇心驱使他们向路过的本地人求教,谁料本地人对此也知之甚少。
楼宁考察拍摄武汉长江二桥。
两名外地女孩不觉遗憾,创作灵感也就此迸发,她们决定以桥为主题设计毕业作品,并参加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评选,希望用自己的作品来讲好武汉的桥梁故事,以此来纪念在武汉学习生活的大学四年。
“湖北省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评选”是由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主办的,为响应国务院“双创”意见,营造万众创新氛围,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活力,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权威评选活动。
为做好桥文化的推广,两个女孩将参赛作品取名为《QIAO 武汉》。汉语拼音QIAO既是“桥”的发音,也与“瞧”字同音。“名字寓意,让大家都来瞧一瞧武汉,看一看武汉的大桥,了解武汉的文化。”两个女孩笑着说。
项敏在湖北省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评选活动上介绍武汉的桥。
《QIAO武汉》作品主体及周边产品。
作品选择了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军山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公路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这十座雄伟的跨江大桥为创作原型,设计制作了两本书和一批周边产品,包括日历、笔记本、胶带、印章、明信片和乘车卡等。
整组设计耗时最长的就是关于桥的两本书了。一本以示意图配合文字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十座大桥的建筑历史和建设知识。另一本则隐藏着整组设计的最大亮点——立体书。读者每翻开一页,都会有一座栩栩如生的长江大桥纸模跃然纸上,视觉效果既冲击又有趣。模型的每一个细节也都有迹可循,比如长江大桥的桥头堡、长江二桥的双塔双索斜拉结构、鹦鹉洲长江大桥的三塔四跨悬索结构等等,可谓十页纸,十座桥,十种美。
制作桥梁纸模。
《QIAO武汉》立体书成品。
“为了做这个立体纸模,我们俩和老师一起在网上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摄影作品,自己也拍了很多照片,汇总以后一起分析每座桥的剪影特点。”项敏负责具体的纸模制作,“然后在网上搜索立体书的制作视频,自学制作方法。就这样慢慢摸索着,一步一步把有关模型的想法实现到设计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个月的专心制作,立体书在公开展示阶段就收获了大众的喜爱,也得到了媒体的青睐。“原来这叫引桥,这个叫主桥啊。”“悬索桥和斜拉桥原来是这样区分的呀。”“这个作品好有趣,好精致。”听到现场观众的评价,楼宁和项敏心中也十分喜悦。《长江日报》、武汉新闻综合频道等权威媒体也争相采访和报道了她们的作品。
项敏和《QIAO武汉》在比赛现场展区。
指导老师王纯这样评价道:“我们的学生关注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生活,并想到通过信息可视化的方式来表达桥梁主题,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虽然对非桥梁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用模型呈现桥廊结构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非常用心,查阅了大量的专业资料,最后想了很多办法,通过色彩、版式、视觉各方面的综合利用,形成了现在看起来非常完整的一个效果。”
楼宁和项敏告诉记者,就因为自己也是桥梁知识的“外行”,所以反而能明白大众的诉求,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就是大众不懂的问题,因此作品在设计的时候,一直追求表达方式要直观、通俗。“设计够接地气,自己能看懂,大众才能看懂。”
凭借着独特的选题,新颖的创意和接地气的科普知识,《QIAO武汉》不负众望,在现场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下,以91.8分的好成绩斩获了2019湖北省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评选活动的特等奖。
项敏(左一)上台领奖。
与指导老师王纯合影(从左至右:项敏、楼宁、王纯)
目前,两位满怀梦想的年轻人都已找到了心仪的工作,项敏留在了武汉,楼宁则回到了故乡浙江,她们都投身到热爱的设计行业。“我们很喜欢武汉,在这里生活学习的四年很开心,感谢母校的培养和老师的关心,希望母校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