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动态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首届毕业生,用新媒体短视频为社会赋能
来源:原创文章|发布时间:2020-06-08|浏览人次:10088

  本网讯(记者 熊旸)在许多人眼中,主持人是舞台的掌控者,举手投足间气质满满;而在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20届毕业生作品中,毕业生们不仅是把控镜头的主持人,还是挖掘事实的记者,也是技能娴熟的配音员、剪辑师。他们率先体验新媒体主持人需要的“全能”考验,创作了67部立足社会热点、关注现实问题的新闻及纪实类短视频。如今,全部短片均在学校网站、哔哩哔哩、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平台展演热播,各平台评论区更是好评如潮。

毕业生短片《永不磨灭的记忆》收获网友们的一致好评。

 

未雨绸缪、深入生活,走好第一届毕业生“首秀”

  “今年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第一届毕业生,为保证毕业创作质量,系部要求同学们在2020年1月之前要完成毕业创作80%的工作。”据播音系编创教研室主任李沁格介绍,自去年11月起,该专业就先后启动了毕业创作选题、选题答辩和相应的拍摄工作,原本是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打磨作品,却也为疫情的突发做足了应急准备,同学们的毕业创作未受到疫情太大的影响,随后的作品线上展演和网络答辩也能够从容开展。
  作为首届毕业生,如何走好这第一场毕业创作“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师生们在选题上下足了功夫,他们有的到乡村学校,有的探访街头老店,有的调查垃圾分类对拾荒人群的影响,有的以街头采访的方式展示超前消费的利与弊……他们深入生活、走向民间,用镜头记录的生活,不仅有温度,也有深度。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策划、摄像、剪辑全部独立完成

  “‘火钳烫发’曾是风靡一时的传统手艺,但现在很少有年轻人知道它。我希望通过镜头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古老的手艺,体会工匠精神。”出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的初衷,毕业生陈锐一人挑起《永不磨灭的记忆》短视频制作的大梁,从前期策划准备、中期统筹拍摄到后期包装剪辑全部由她一人完成。

毕业生陈锐主创的短片《永不磨灭的记忆》,用镜头记录“火钳烫发”这一民间技艺。

  “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光是脚本的撰写就设定了三稿,为了便于拍摄,还设计了手绘分镜。”陈锐坦言,脚本几经修改,由最初的单纯采访体验,改为由老顾客带领他们去采访传统手艺人,最终让短片的呈现有了更好的角度。
  后期剪辑时,她深感前期拍摄时有些细节没有拍摄到位,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她运用配音的方式让短片的叙述更加完整。“从最初的选题,到最后的短片呈现,我认识到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欣慰于能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赋能。”

《永不磨灭的记忆》剧照。


疫情面前不退缩,用线上方式解决线下遗憾

  为了记录乡村孩子们的学习现状,彭怡、方菁、赵铭、梁爽四位毕业生前往乡村小学,用镜头记录孩子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展现乡村学校和家长们为了孩子们的教育做出的种种努力。“由于临时决定变更选题及视频拍摄方向,所以从策划到拍摄再到后期,所有事情突然被压缩到较短的时间内去完成。好在大家相互配合,在寒假前完成了短片的雏形。”短视频《阳光·红旗·孩子们》的主创彭怡介绍,原本计划第二学期开学后,再前往拍摄地补拍校内活动、周末课外班等内容,但疫情的突发阻断了他们的补拍计划,也阻挠了四位毕业生线下当面沟通的可能。

《阳光·红旗·孩子们》记录乡村孩子们的学习现状。

  无法线下讨论,他们就开视频会议,线上讨论剪辑、文案、配音等问题;无法补拍,就积极与拍摄校方沟通,校方十分支持地提供了学校以往各类活动的视频素材让他们选用,使最后的成片得以丰富起来。彭怡感慨,虽然这部作品没有那么完美,但在疫情影响下,他们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便没有遗憾。

 

《阳光·红旗·孩子们》剧照。

  

    “今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新媒体短视频作为毕业创作表现形式,毕业生们选择特殊人群保障、社会公益事业、传统技艺传承、时事政策宣传等诸多社会热点题材,反映了学子们立足当下、思考现实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播音系新闻教研室代理主任徐景表示,疫情的突发虽然一定程度上对学子们的毕业创作带来影响,但也从某种程度上锻炼了学子们的应急创作能力,促成了他们新媒体创作方式和展演方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