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吴茹梖)“上传个人照片、选定‘Q版人物形象’主题,AI秒出三维建模图!”在九思楼1059三维打印实验室,工艺美术专业大三学生王思雨正通过触控屏调整参数,随着3D打印机嗡鸣启动,40分钟后一个身着黑色T恤的人物手办跃然眼前——这波“从数字到实体”的丝滑操作,正是公共艺术学院《3D打印》课程新推出的“AI全流程定制化形象制作”教学模块的日常。
公共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大三学生王思雨为学校教师制作Q版人物形象。于一宁 摄
AI画笔+3D魔盒=私人订制艺术工坊
作为学校首次将AIGC技术与工艺美术深度结合的实践课程,该课堂打造了“AI概念设计—智能建模优化—3D打印精修—艺术化二次创作”的完整创意链。学生们不仅学习使用TRIPO进行风格化形象生成,还能通过AI绑定系统让虚拟模型“活起来”,更惊喜的是——所有数字作品都能通过教室里的二十余台学生3D打印机跃然掌心。
“过去3D建模要花几周的时间进行设计,现在AI成了我的灵感加速器。”工艺美术专业罗越男同学展示着她设计的原创主题机械神兽,毛发纹理由AI算法生成,细节部分则是手工研磨打造,“当触摸到自己设计的模型从虚拟变成实体,那种满足感就像在平行世界创造了新生命。”
公共艺术学院“AI全流程定制化形象制作”教学日常,教师胡迪文传授TRIPO使用技巧。于一宁 摄
跨次元碰撞:科技让传统工艺“逆生长”
课程最让学生们着迷的,是打通数字与现实的“次元壁”创意实验。打开公共艺术学院教师胡迪文的微信朋友圈,一张张“Q版玩偶”照吸引眼球——动漫手办、写真人物,既有学生围在3D打印机旁专注操作的场景,也有AI设计图与实体成品的对比展示。还有不少教师也来体验趣味打印过程,西装革履、日常休闲、双人合影……拿到实体玩偶的老师们纷纷赞不绝口。
“这次授课对象主要是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他们具有手工绘画的功底,可以很好地把握白色立体模型上色顺序和颜料材质。”据胡迪文介绍,不少学生将AI生成的二次元形象微缩模型3D打印成素色原型,再运用釉色绘制技法进行二次创作。
个人形象实体玩偶展示。刘恒 摄
工艺美术专业学生正在给3D打印模型进行打磨上色。于一宁 摄
让想象力长出实体翅膀
“以前总说艺术需要‘手感’,现在发现‘算法触觉’同样迷人。”3D打印机吞吐光丝的嗡鸣与刻刀打磨材料的沙沙声此起彼伏,工艺美术专业毛诗佳同学正在定制个人虚拟形象,她也憧憬着“也许未来突破想象边界的作品会重新定义‘工艺美术’的概念。”
“我们不是培养工具的使用者,而是孵化具有跨维创作能力的工程师,希望学生的每个奇思妙想都可以通过数字创作转化为可变形实体艺术品。”胡迪文指着正在调试的复杂模型透露,下阶段将引入更多AIGC相关课程,持续优化“AI+3D打印”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在数字时代成为兼具技术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创新人才,打造具有示范性的智能艺术人才培养平台。
学生作品展示。刘恒 摄
(来源:公共艺术学院)